一、政策文件
零碳园区建设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举措,各地纷纷出台相关政策予以推动。
江苏无锡:出台《无锡市零碳园区建设三年行动方案(2025-2027年)》。2025年,遴选15 家园区开展零碳园区建设,13家工厂开展零碳工厂建设,推动8个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建设等。到2027年底,完成10家以上零碳园区项目的建设与验收,建成20家以上零碳工厂等。围绕能效水平化、生产过程清洁化等6个方面开展建设工作,同步推进零碳工厂、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等4大配套行动。对列入培育计划的园区,按绩效评价结果,市级以 “拨改转" 方式给予500万元奖励,可与特色产业园奖补政策重复享受。
广东深圳:深圳市近零碳园区重点考察园区碳排放下降幅度、分布式能源利用、以及碳排放管理和碳披露,已形成四个批次19家近零碳园区试点。
四川:目标2025年建成20个近零碳园区,指标体系采用梯度化计分,已有17家园区开展试点工作,园区主导产业覆盖面广泛。
山东:山东省作为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大省,零碳园区指标多为定性指标,要求相对宽松,已有20个近零碳园区开展试点,试点园区以经济开发区为主。
安徽:制定详细的零碳产业园区建设方案,优先支持 “新三样" 园区开展零碳试点,纳入10个零碳产业园区试点,“新三样" 园区占比高。
福建:福建省多地积极开展零碳试点,宁德市东侨经济技术开发区印发零碳园区实施方案;莆田市湄洲岛打造零碳岛屿,入选多项项目案例和标准试点;漳州开发区致力于打造福建省零碳园区;厦门象屿综合保税区打造零碳综合保税区。
此外,内蒙古自治区发布了零碳园区地方标准《零碳产业园区建设规范》,配套制定绿电评价、碳足迹等标准。雄安新区出台了《雄安新区零碳园区评价标准》,针对办公商业类园区,内容侧重于城市规划建设。盐城市发布《沿海 (近) 零碳产业园区建设规范》,聚焦各类沿海园区,强调海上风电、港口岸电等海洋产业特点。
二、零碳园区微电网智慧能源解决方案
在零碳园区建设进程中,微电网智慧能源管理平台扮演着的角色,其对能源供应、产业发展、碳排放管理等方面都有着深远意义,有力推动零碳园区建设目标的实现。
1、概述
安科瑞EMS3.0零碳园区微电网智慧能源管理平台采用B/S架构,可通过浏览器和手机APP访问。系统通过在园区微电网系统的源、网、荷、储、充的各个关键节点安装各类监测、分析、保护、治理装置;通过现场设备结合智慧平台的控制、计量、通信等技术,将分布式电源、储能系统、可控负荷、电动汽车聚合在一起;结合新的电网价格、用电负荷、电网调度指令等情况,灵活调整微电网控制策略并下发给储能、可调负荷等系统,保证园区微电网始终可靠、稳定运行。
2、平台功能
综合监控
系统构建一体化数据采集平台,实现园区变电站、光伏、储能、负荷、充电桩及环境等全要素数据的实时采集、集中监测与可视化呈现。具备异常状态智能告警、历史事件回溯查询及多维度报表统计功能,为能源运行管理提供多方面数据支撑。
智能控制
基于能源主体协同运行机制,动态生成智能控制策略,实现光伏、储能与负载的协同。通过计划曲线制定、负荷削峰填谷、防逆流保护、新能源全额消纳及需量准确控制等功能,优化能源配置,提升系统运行效率。
能源分析
系统集成微电网能耗效益分析、经济运行评估及多维度电量分析模块,结合日、月、年能源统计报表,深度挖掘能源数据价值,为能源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。
功率预测
采用深度学习算法,融合历史光伏功率、数值天气数据、光伏发电单元地理信息,构建短时及超短时光伏发电功率预测模型库,并进行误差分析修正。同时,基于大数据分析技术,对微电网负荷进行建模预测,生成准确的负荷功率曲线。
优化调度
依据分布式能源发电预测、负荷预测结果,结合分时电价机制、电网交互功率限制及储能运行约束条件,以用电成本小为目标建立优化模型。通过深度学习算法解析微电网运行功率计划,并将其分解为光伏、储能、充电桩的具体控制指令,实现能源系统的优化调度。
碳资产管理
企业碳资产管理功能,包括碳盘查清册、碳配额管理、碳排放分析、碳排放流向、碳盘查报告、碳交易记录等等。
三、总结
安科瑞EMS3.0微电网智慧能源管理平台在零碳园区建设中意义重大,它通过实时监测可再生能源发电、储能电量及用电负荷,借助智能算法优化能源配置,保障能源稳定供应的同时提升清洁能源占比;还能全流程精细化管理能源,分析数据以发现浪费环节、建议节能改造,利用电价差异错峰用电,降低运营成本并提高利用效率;同时为CCUS等低碳技术提供数据支持与技术保障,助力企业选择低碳技术、推动产业转型,促进企业间能源共享与梯级利用;也可准确监测核算碳排放,建立数据库以制定减排策略、动态评估改进,提升园区智能化管理水平,营造绿色低碳氛围,多方位推动零碳园区建设目标实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