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政策背景
“双碳"背景下,党的二提出深入推进能源革命,加快建设“清洁低碳、多元协同、智能普惠"新型能源体系,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。随着双碳战略的深化和升级,零碳园区建设成为政府工作的核心议题。
①加快用能结构转型:加强园区及周边可再生能源开发与储能配置,推广绿电直连、新能源就近接入增量配电网,鼓励绿证绿电交易。
②推进节能降碳:推动园区建用能与碳排放管理制度,深化企业能效碳效诊断,加强用能设备监管,实施节能降碳改造与设备更新,鼓励建能效 / 零碳工厂。
③提升能碳管理能力:支持园区建覆盖主要用能企业的能碳管理平台,强化用能负荷监控、预测与调配,支撑碳排放核算、源网匹配等工作。
④支持改革创新:鼓励政企等多方参与零碳园区建设,支持有条件园区以虚拟电厂参与电力市场;简化审批、备案及并网环节,优化服务,降低参与门槛与成本。
各省市,也针对性出台零碳园区建设规范,进一步深化零碳园区的建设方案与要求
二、零碳园区关键指标
1、可再生能源占比:使用比例不低于 80%,开发太阳能、风能、水能等;需建微电网,利用分布式电能与储能,保障重要负荷用电可靠性。
2、能效标准提升:能源系统及用能设备优先选节能产品,终端用能设备改造、用能设备需满足能效2级及以上;推动淘汰落后产能、引进节能技术、优化生产流程。
3、星级建筑占比:新建建筑中星级绿色建筑占比不低于30%,且全部按 GB/T 51350 要求向超低能耗改进;推广可再生能源,应用太阳能热水 / 供暖 / 制冷、各类热泵等技术。
4、其他要求:公共照明需分区集中控制,全用节能或太阳能光源;数据中心能效需符合 GB 40879 的2级及以上;企业单位产品能耗需达对应产业政策及限额标准2级及以上。
三、安科瑞解决方案
1、能碳管理
能耗监测系统严格按照导则要求开发,符合导则要求的各项技术要求,通过能源计量体系的建设,实现如下效果:满足政府对大型公建、重点用能单位能耗监管的要求、验收的要求;通过系统发现低效运行的中央空调、空压机等高耗能设备,为节能改造提供数据依据;通过系统发现能源管网存在的不易发现的跑冒滴漏情况,减少能源浪费,节能降碳。
2、微电网管理
对微电网的源、网、荷、储能系统、充电负荷进行实时监控、诊断告警、全景分析、有序管理和高级控制,满足微电网运行监视全面化、安全分析智能化、调整控制前瞻化、全景分析动态化的需求,完成不同目标下光储充资源之间的灵活互动与经济优化运行,实现能源效益、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。
电力监控及电能管理
通过在供配电的关键场所、关键设备上安装监测、计量、控制、保护等各类智能传感器,搭建涵盖35kV到0.4kV的完整电力测量、计量、控制体系,结合视频监视手段,实现对企事业单位内部电能的24h不间断监视。即时发现供配电中的隐患,减少事故发生次数。即时定位故障点,缩短故障恢复时间。
电能质量监测与治理
电能质量分析支持 A 类装置监测,实时获取稳态(三相不平衡度、电压频率偏差等)、暂态(电压暂升 / 暂降 / 中断)、瞬态数据及谐波频谱,可记录 SOE 事件、做高精度波形分析,通过 ITIC/SEMI F47 曲线标注暂态区间,结合国标生成诊断报告判定指标合格性;治理方面,以 SVG 缓解电压波动闪变、APF 治理负荷侧谐波、功率因数控制器自动投切电容,同时监测治理装置运行状态,故障时及时报警。
电气安全
电气接点测温需在电缆接头等连接点安装测温装置,实时感知温度,超及时发送报警信息;此外,电动车充电等场所的末端回路应装电气防火限流式保护器,线路短路时可在 150μs 内快速限流,避免电气火灾;照明及插座安全监测可治理 3N 次谐波与三相不平衡引发的中性线过流,支持自主设定过电流反馈值,同时具备电能质量数据上传、中性线过流自动断路及平台数据监测功能。
智能照明
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可实现照明设备运行控制的智能化,有效提高照明系统科学管理水平,节省运营成本。通过定时开关和可调光技术,可以有效地避免无效照明,从而准确的利用好每一份照明电能,是实现绿色照明,节能减排的有效手段。
空调控制
中央空调系统由冷热源系统与空气调节系统(末端风系统)组成,相同客观环境下,末端设备启停数量及风温、风速设定决定系统整体电耗;负荷调峰可通过中央空调 AI 调优实现,即结合 AI 算法实时预测冷 / 热负荷,调整主机、水泵、冷却塔风机的运行参数,搭配刚性与柔性调控策略,提升系统效率、降低电负荷,避免超需量。